石油这么现代的东西,为什么计量单位听起来像个木桶生意?一桶到底有多重,莫非全世界的“桶”还不相同?这个看似小众的问题,背面牵扯的是石油工业一百多年的习气、规范和博弈。
先把时刻拨回到19世纪中期。那会儿世界上还没什么“石油工业”,只需零散的人在地上挖出点黑乎乎的油,用来擦车轮、点灯。
现代石油工业的“元年”,一般认在1859年,其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,商人德雷克钻了一口69.5英尺深的井,日产几十桶,就现已颤动一方。
那油挖出来,用什么装、怎样卖呢?那时分没有专用油罐车,更没有管道,最现成的容器,是当地威士忌、腌肉、鱼类商人用的木桶。规范木桶有两种常见规范︰42加仑和48加仑。前期油商底子谈不上什么“规范化”,谁有空桶用谁的,四十几加仑处处飞。
1860年前后,石油生意越做越大,胶葛也渐渐变得多。有人嫌对方“短斤少两”,有人诉苦运费怎样算都对不上。几个油商和铁路公司坐在一同算账,发现总不能一车一车去量体积,更不或许按分量称,由于那会儿连轨迹秤都不遍及。
终究,他们选了一条“最没阻力”的路︰直接沿袭其时威士忌职业最常见的那种42美制加仑木桶来当结算单位,按体积说线加仑这一个规范锋芒毕露呢?
一是它够大但不至于搬不动。一桶42加仑的生石油,大约159升,一个成年男性两个人抬、一个人滚着推,还能将就。48加仑装满后,分量和体积都更“反人类”。
二是物流现已很老练。铁路公司、码头、库房早就习气了按42加仑木桶堆码,托盘、绳子、起重机都在这个尺度上。石业要是硬选其他规范,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找麻烦。
三是有税收和监管要素。美国一些州其时对酒类纳税,便是按42加仑一桶来算。政府部门懒得为石油独自规划一套新单位,随手就把这套“酒桶准则”搬迁过来了,便利计税和计算。
1880年,美国一些首要石油产区的买卖所开端明文规定︰石油买卖一致以“42美制加仑”为一桶。渐渐地,“桶”从一个实践用的木桶,变成了一个朴实的计量单位。你今天在纽约商品买卖所看到的“布伦特原油80美元一桶”,指的便是这个42加仑的一桶。
说白了,石油的“桶”不是专家们开会规划出来的,而是被当年木桶最廉价、最好买、最便利拉货的那群人“投票选”出来的,这才是线、为什么是体积单位“桶”,不是分量单位“吨”
先看前史惯性。纽约商品买卖地点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轻质低硫原油期货合约时,直接沿袭了美国国内现货交易以桶计量的习气。一手合约便是1000桶,后来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也跟进。
几万亿美元的衍生品商场已建立在“桶”这个单位之上,再想悉数改成“吨”,不仅仅改单位那么简略,而是会改动合约规划、买卖系统、法令文本和清算规矩。
上游勘探和挖掘更重视体积。油藏算储量,用的是“油当量”,常见单位是“十亿桶”。原因很简略︰地质和工程模型是以体积为根底的,你要预算一块地底下能产多少油,一般是用储层面积×厚度×孔隙度×含油饱和度,得到的是立方米或桶,而不是吨。
炼厂和化工企业更在乎质量。由于吨和分子数更直接对应产能和单位体积内的包括的能量。但他们可彻底在内部用吨来办理,外部收购和财政结算再一致换算成桶,横竖有比重这个桥梁。
这就牵扯到技能实际了,石油的“密度”不是一个常数,不同油种距离非常大。20世纪80年代,世界上常把原油依照API比重来分。API比重是美国石油学会设定的目标,数值越大,油越“轻”,每桶越“轻”。
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有点拧巴的实际,世界油价、期货合约、储量宣扬喜爱说“一桶多少美元”;炼厂收购、港口过磅、计算报表,往往都会一起给出“多少吨”,这两套系统双管齐下。
从工程视点来讲,吨更科学;从金融和前史视点来看,桶更随手。石业便是在这两者之间做了一个“既土又好用”的折中。
关键在于每升有多重。不同原油的密度不同,世界上常用的判别规范叫API比重,简略说数值在30到40之间的是“轻质油”,20多的是中质,再低便是重质。咱们我们能够用一个近似的换算︰
API 38的轻质油,密度大约0.83吨每立方米,一桶大约130千克;
而我国国内涵计算动力时,大多用“万吨规范煤”这种统一天下的口径,为了和世界接轨,国家动力局会给出一个折算系数︰一般以为1吨原油大约等于7.33桶,反推回去也便是一桶约0.136吨,这个数对应的是一种中等偏轻的油种,比重大概在0.85到0.86之间。
你假如今后在新闻谈论里想快速估个数,能这么做︰看到说“某国减产100万桶/日”,你脑子里乘以一百三十多千克,大致知道这是每天削减13万吨左右的油,从规划上会有直观感觉。这样,你看待“石油减产协议”这类新闻的时分,就不再仅仅个笼统数字。
先说我国为什么更偏心“吨”。新我国建立今后,重工业建造是从苏联那一套学过来的,而苏联系统里,石油、钢铁、煤炭全都是以吨为根本计量单位。无论是生产计划仍是铁路调度,考究的都是“万吨、百万吨”。这套系统着重的是分量,对运送和能量核算都很直观。
炼油厂的规划也是相同的,说“年处理1000万吨原油”的设备,比说“年处理73亿桶”更好了解,由于设备的规划流量、反应热负荷、塔器直径等,终究都和质量流量挂钩。
但我国无法彻底脱节“桶”。只需参加世界交易,尤其是原油进口,你就绕不开以“美元/桶”为根底的定价系统。中东的沙特、阿联酋,非洲的安哥拉,卖油给我国时的合约,一般都会以某个世界价格基准为参阅,比方“布伦特原油每桶价格加减多少美元”,再依据油品的密度、含硫量、酸度等做质量调整。
实际中,我国企业一般是这样做的︰合同商洽阶段,用桶和美元对齐世界口径;到港计量阶段,港口用体积计量和温度批改,换算成吨;计算和财政核算时,就悉数用吨来报表和管控。
2006年今后,我国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国家规范,对原油密度、含硫等做了分类。比方常见的“成功原油”“大庆原油”,都有详细的密度规模,对应从桶到吨的转化系数。这让国内企业在处理“桶”和“吨”的时分,能够少踩许多坑。
相同一滴油,被“桶、吨、升”这三套单位轮流翻译,背面是世界金融、工业工程和日常日子的三套逻辑。你要说哪一个更高档,其实真说不上,但能把这三层都想理解,才算真实看懂了石油这门生意。